【工美联盟】大师百科——卢红华

大师简介:

卢红华,号泊甫,素雅堂品牌创始人。1977年生于浙江东阳,毕业于广厦艺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高研生,浙江省工艺美术会员,工艺美术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土龙,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当代竹刻匠人。


     人生不过一场旅行,总在穿越自己的心灵,莫如重生成刀,铸刻下岁月的身影……


     二十年前,尚处弱冠之年的卢红华已有了三载木雕学艺经历,偶然与竹刻邂逅,却令其轻心一刻,一世倾心……


     初以木之沉厚庄严,转而竹之灵动劲节,二者既有着共通的无穷妙应,也有着各异的风采独标。卢红华对非草非木的竹似有着特殊的感应:其中空外直的结构特征,层次分明的自然肌理,朗润条达的素雅美感将其深深吸引,便自此埋竹制器,雕镂心艺。


     彼时,卢红华家境贫寒,几无学费供给,所幸在校方的支持下得到一处小小的空间供其专心刻竹。卢红华格外珍视这份知遇而来的时间与空间,取天赐竹材,用刻刀代笔,三伏竹浸卤汗,冬九刀映寒冰,旰食宵衣,耗竹逾吨,从而自给自足了求学的“银两”。


     也正是那段苦寒时光,为卢红华的雕刻技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日渐产生质的飞跃:“课上学习美术理论知识,课下勤于摸索实践,容不得你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完全属于你和竹的世界里,人和竹会有一种由手到心的交流,你能感受到它的虚心劲节、宁折不弯,而你也在用自己的手艺赋予它人文的关怀,这给我一种相互支撑的力量。那段时间,可以说是竹在始终陪伴,并庇佑着我……”


     伴随着对寒门学子这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殷殷期待,人与竹之间的岁月相守,可谓“情深,缘不浅”。


     技法上的锤炼研磨与真切体悟之后,便是对艺术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


     卢红华师从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土龙,这是位守得住传统大道的省级非遗文化继承人。


     所谓“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师父对卢红华的告诫是:“你要学我的心,而非学我的手。”正基于此,拜师门下的卢红华在伴随恩师左右的时间里耳濡目染、加之自身的灵气使然及恩师点拨,他从师茧中出脱,并在艺术之路上开辟了新的天地。


但有一点却始终如一:那便是师徒间对传统雕刻艺术的敬畏与延承。


     卢红华对古代雕刻名家的作品情之惟系:“古人的作品刀锋尽显、手法多变、题材传统、意境深远,连接着过往的文脉,也开启着新的探索和发现,但无论后人怎样传承乃至发扬甚至革新,都必须对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心怀敬畏,都该遵循传统艺术的规律。许多急于求新的作品如果迈过了对传统的沿袭,迷失了可贵的匠心,便会在某个时间节点被删除。我始终认为对古代雕刻研究的深度,决定着当代作品创作的高度。”卢红华如是说。


     此后在卢红华赴清华美院进修期间,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在作品中对于思想的塑造与展现,只有赋予作品以灵魂,方能以艺术的高度来唤醒和启示他人,这是卢红华在学习中最大的收获,使其有如沐清风之感。“在清华美院进修的经历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知,在创作时具有着更贴近心灵而非理性的的沟通,中国的艺术具有着独特的角度和方式,它是源于内心的,讲究经验,但更讲求感觉,相对于形似,神似更为重要,所谓抽象只是相对传统写实作品而言,并不完全脱离具象,它只是不再忠实地再现形的特质,而是以更为概括的手法对具象进行提升。


     中国传统艺术不是西方金字塔式逻辑的纵向堆积,而是横向线状的展开。相对于纵向,横向更稳固且更有延展性,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在融入了传统艺术“似与不似”的精神追求之后,可以抛去很多桎梏,显得更加纯粹与深刻,而技法从无万能一说,它的作用是应其材,取其义,然后将形式美呈现世间,至于如何理解,知者见知,任人遐想。


这需要我的思想是始终沸腾着的,就此而言,创作不仅要有匠人精神,更要从哲学角度入手析之,这次进修生涯,可说是带给了我在艺术创作之路上的觉醒……”


     确如其言,品赏卢红华的竹雕,透过人、物、景、象,能玩味到一种意趣、境界之美,不以表现人或景物为目的,而是以此做为载体,融纳巧思,汇入心意,塑造、体现我国传统的以诗心文胆为主旨的美学精神,极为讲究的技法却不掩事物的原始形态与自然本真,大局质朴浑成,细腻处则警慎,洁净。刀锋所致,张弛有度,游刃有余,无不体现着古韵古风的的雅美灵动,凝聚着传统的匠者之心与文者精神,殊为不易。


     卢红华曾经历过一次手术意外,整整昏迷两日,险些驾鹤去寻找传说中的“竹林隐寺”,与生死擦肩的卢红华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自此更加寻求一种生活的本真和对竹刻的专注。竹刻本是一门小众艺术,却可将书、画、诗、文、印融为一体,且具备着其它载体难得的气质与品格,将竹刻艺术坚守并传承下去,已成卢红华此生追求的“志业”。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人竹之间。


     卢红华自号曰泊甫。“泊”在甲骨文中代表水与太阳;“甫”则是他正在创作中的一个劳动者形象。喻义自己是在阳光下、水源旁快乐着的一位创作者。


     水与太阳的密切结合,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力量,供竹材生长,供劳动着的人们生存,亦如他的竹雕艺术,以大自然赐予的天然风物承载着先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最重要的,阳光、雨露,劳动,生活本该如此简单。


     泊甫已在2015年荣获“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但用他的话说,这更多代表着一种责任,他依然是个平凡的竹刻匠人——“匠”是技艺,“心”是修为,古代的匠人们为追求高超技艺,孜孜不倦,择一事,终一生。以“匠”修心,以“心”炼技。“匠心”必须宁静,这宁静来源于“嘈杂世界背后的热爱和专注”,失了“匠心”,便无以为师。


     诗无达诂,雕刻亦然。作品的面貌就是创作者的面貌,不管你是否有窥视欲,看作品就直接窥视了创作者的心灵。泊甫的雕刻作品便是坦荡着一份匠心,厮守着一份素雅,任人观赏。顺着各自的思绪品读,可快可慢。其实,无论再现还是表现,都是泊甫抒情表意、坦荡襟怀的一种表达。艺术也不止于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生活与生命后情感的传达,这份情感,历经岁月斑驳也纤毫毕现。


     走进素雅堂,你在结识的,是一个颇有着竹骨习风,又抵得住繁华的匠人,和一群有着同样追求的人们。


     宁听繁华音,不作繁华主。纵然历经尘嚣疾苦,泊甫与竹,与你,在素雅堂,大可竹心若素,浅笑如初……




所获荣誉:


2008年作品《乐在其中》获中国(东阳)第三届木雕竹编博览会银奖


2009年作品《和谐罗汉》获第十一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0年作品《罗汉一号》获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百花奖”铜奖


2010年作品《晨雾》获第五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博览会银奖


2011年作品《耳趣》获“神雕杯”金华市第二届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银奖


2012年作品《秋壑之音》获第七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博览会金奖


2014年作品《舍得》获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百花奖”铜奖


2015年作品《事事如意》获第五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2015年作品《麻姑献寿》获第十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博览会铜奖


2015年作品《护佑》获第十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优秀奖


2015年作品《护佑》获“雅典杯”金华市第四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金奖


代表作品:

【秋壑之音】

    作品以天然竹根抱石和圆雕人物结合的创作手法雕刻而成,竹根的根须倒向一边的石头上,形似秋风吹倒的枯草在崖石边,一根竹扁在石头上涌出,形似一棵落叶的苍树沧桑有力,书圣王羲之在这秋色中若有所思,山丘的风带着一丝凉意,旁边两只白鹅对着主人述说着自己的声音,塑造出深秋的傍晚羲之爱鹅的意境!

【天伦之乐】

    作品《天伦之乐》以天然竹根为料随形创作而成,题材以一母狮与一幼师在快乐戏耍的场景,狮是我国古代的吉祥神兽,代表威武和尊严,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一。作品寓意幸福快乐是生活之源头,一切拼搏努力都是为能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天伦之乐

【喜事连连】

    作品《喜事连连》取外实内虚的天然竹根为料随形创作而成,题材取传统佛教文化一位尊者戏狮罗汉在听禅悟法的场景,他护佑着大地。戏狮斜音喜事,寓意喜事连连。

【舍得】

    作品以竹根雕和天然竹扁结合的创作手法完成,竹扁形如一棵耸立苍松,竹根雕运用圆雕的制作手法表现一位罗汉悠闲的挖耳情景,罗汉身长树根枝叶,犹如自然的化身,享受着挖耳的乐趣,和竹扁似的苍松结合成一幅美妙的画面。寓意我们要学会舍与得之间的选择,有得就有舍,有舍必有得,要积极进取,也要舍得简单生活,挖耳取乐.

【溪幽芦雁】

    作品以浅浮雕的雕刻手法表现一泓清波,芦荻丛生,浮萍点点。一对大雁前后相随,展翅下翔,扑水掠飞,似将降于水面的画面意境,刀法宛转顿挫,虚实相间,形象栩栩如生。寓意人们事事顺心,健康平安。

【香江渔歌】

    作品运用浅浮雕虚实结合的雕刻刀法,散点构图思路表达香江渔农的生活意境,“打鱼沾酒燃溪竹,唱罢渔歌入醉香”。反应香江渔民勤奋进取,知足常乐的美好生活

【缘起】

    作品《缘起》以随形檀香根料为材,运用圆雕手法制作而成。创作题材构思于释迦牟尼在雪山之巅苦修行,以苦为道,旁有祥云神兽护法,依缘而起。作品中雪山大士代表智慧、仁爱、勇敢、文化,兽狮代表神圣、尊严、吉祥、威武。寓意我们正在复兴国家的千年文化与智慧,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同时在复兴过程中我们要经得起磨难、孤独苦修行,以乐观、包容、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所有的一起都是依缘而起————缘起


荣誉证书:

 

媒体报道:

卢红华大师从艺多年,相关媒体报道:

《中国网中国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