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有个民间木雕竹编博物馆

    在东阳城区树德南路,何红兵有一间帷幕深重的“藏宝阁”,里面珍藏着1000多件带有历史尘埃的古木雕和竹编精品。这些古木雕和竹编藏品多而精,涵盖了东阳木雕和竹编的不同发展时期,他的“藏宝阁”又被人称为“民间木雕竹编博物馆”,在国内都小有名气。
    古木雕和竹编藏品汇聚的“藏宝阁”
    8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何红兵的“藏宝阁”。外面艳阳高照,屋内却光线柔和,还散发着老房子特有的凉气。
    靠墙陈列着的是一扇扇雕刻精美的木制门窗,这几百扇门窗,都是何红兵踏破铁鞋才寻访到的,每一扇都非常精美,一些门窗的榫卯工艺甚至已经失传。
    在门窗前,摆放着的是一箱箱的绦环板。何红兵说,东阳建筑中的门窗,是最适合近距离观赏木雕艺术的部分,也是题材最丰富、表现手法最多变的部分。而在门窗中,最能体现木雕艺术精华的又是绦环板。因此,他的收藏就是以绦环板为核心,兼顾古木雕门窗。目前他已收藏了近千块百余套绦环板,创作时间从明代到民国不等。而且,他收藏的绦环板与门窗,都保留着东阳木雕“清水木雕”的本色,不上漆,不修补,保持原汁原味,便于研究东阳木雕的发展情况。
    这些绦环板中的元老级藏品,是成于明代的两块锁腰板,风格类似于明代章回小说中常见的绣像画,采用了东阳木雕中的深浮雕技艺,刀法大气,线条疏朗,其出彩之处就在于底板不留白,雕满了花纹,俗称“锦地”。不知名的民间艺人还用雕刀剔出了动物身上的体毛,达到了纤毫毕现的地步,这在以粗犷、简练见长的明代雕刻中是非常少见的。据了解,年代如此久远、雕刻如此精细的绦环板,在我市收藏界属于罕见。何红兵说,通过这些收藏,能清晰地看出东阳木雕从写实到写意的演变,其中一组清末民初的绦环板,底板大片留白,人物、山水寥寥数笔,类似清末画家吴友如、钱惠安的小品画。何红兵说,这套绦环板可以把东阳木雕“画工体”产生的年份往前推进几十年。
    在众多藏品中,何红兵最爱的是清代的红底鎏金《二十四孝图屏风》木雕作品。9年前,他刚见到它时,是一堆散件,估计是主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拆散了保存的,品相也并不好。但何红兵被“孝”这个题材所吸引,而且有“同治元年”的刻字,这在木雕作品中不多见,属不可多得。他将宝贝带回家后,反复查阅资料,终于将全部25块花板按故事内容摆好。
    放在“藏宝阁”中间部位的,是一堆古代竹编藏品,共有300多件古代竹编艺术品。这些藏品体量并不庞大,但价值非同小可,它们的“出生年份”基本上在清道光、宣统年间,最晚的也在民国中后期。它们的种类,涵盖了有竹编以来中国民间常见的竹制器具,以及部分宫廷竹编珍品。
    20多年建成一个“藏宝阁”
    为了建这个“藏宝阁”,何红兵花费了整整20多年时间。
    何红兵是高级工艺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的父亲是中国竹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何福礼。上世纪80年代,何红兵亲眼见到父亲恢复仿制了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短柄竹编扇,扇面上的矩形编织图纹宛若锦缎,令人爱不释手,也让他对中国传统竹编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竹编文化必须有大量的史料,但关于传统竹编的文字资料很少,实物资料更是缺乏,我就萌生了收藏古代竹编艺术品的想法。”
    后来,因为兄长何红亮致力于竹编,何红兵决定从事木雕,与他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受台湾客户影响,何红兵又喜欢上了古木雕收藏。
    “这是一块最有文人气的花板。”何红兵拿出一块花板,这花板的线条非常精细,就像一幅白描画。何红兵说,20多年前,他到一个村子去玩时,就看中了这套花板,一套有6扇,可是那户人家一直不肯卖,不管他怎么说都没用。他只好拍了照片,以解相思之苦。因为感觉它真的很不错,他隔一段时间就要去看看。有一次去的时候,发现那套门板没有了,感到很失落,以为是被人买走了。后来才知道是被人偷去了,只有最边上的一扇还留着,主人把它当成宝贝。“不甘心的我就几次托人去说情,想把这一块买来。没想到,主人误以为是我偷了这花板,想买了这一块凑成一套。于是,只好作罢,有空时,就拿照片出来看。一晃就是10年。有一次,朋友又去问,主人说花板还在,也同意卖给我,不过价格已经涨了十几倍。不过,我实在太喜欢了,就花大价钱买了下来。拿回来清洗以后,发现花板比想象中还要更为优美,艺术造诣也更高。”